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频道 > 民生公益 >
分享

  午饭后,杨增叶和孩子们一起在室外活动。尽管自己腿脚不太灵活,但杨增叶还是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5月22日,杨增叶在给三年级的两名学生封荣和胡利娜上数学课,两名二年级学生封佳乐和封佳宇在一旁自习。由于只有4名学生,杨增叶只能采用复式教学法授课。

  5月22日,杨增叶利用孩子们休息时间,抓紧时间给他们做午饭。

  5月22日清晨5时多,陕北热辣的阳光便照耀在高圪垯村小学操场那面随风飘动的五星红旗上。今天是高圪垯村赶集的日子,趁着离上课时间还早,54岁的杨增叶骑上摩托车,朝集市赶去,这次她要为校园里的孩子们准备下一周的伙食。

  高圪垯村位于榆林市以南60多公里的横山区响水镇,地处白于山区,交通不便,村里的人大多选择出门务工。由于基础条件差,生活异常艰苦,许多老师都选择了离开,杨增叶成了这里唯一的教师。从1996年至今,23载岁月里,她始终不离不弃,用爱守护着这里的孩子们,并看着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走出深山。

  “你说的不对,这道题应该这么做……”到了快上课的时间,不大的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讨论声,陈旧的黑板上依旧残留着杨增叶昨天的粉笔痕迹。校园的操场上除了国旗杆,仅有的设施就是一张乒乓球台。没有打铃声,8时整,杨增叶准时走进教室开始上课。

  1996年,由于高圪垯村小学老师太少,村干部便找到因身体原因丧失干重活能力、上过小学有些文化的杨增叶,让她来学校教书。“那时候情况还好些,除了我还有另外4名老师,大约150名学生。可时间一长,咱自己的老师留不住了,外面的更不愿意来,到了2008年就只剩下我一个了。”

  渐渐地,一个最大的难题摆在了杨增叶面前,那就是收入。“免费教书,还要管孩子们吃喝,换谁也受不了。”2012年,高圪垯村小学只剩6名学生,村上不想办了,杨增叶也开始打起退堂鼓,“那时候确实动摇了,不想再干下去了。可是,那一年开学前夕,3名学生家长跑到我家里,恳求我再待下去。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被打动了,我也无法说服自己放弃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她说。可是,“钱”的问题依旧没能解决,不愿放弃的杨增叶开始自己想办法,村上、镇上、县上一级一级地找,县上给了杨增叶一个公益性岗位,每个月2300元工资。就这样,杨增叶一咬牙,坚持了下来。

  由于学校只剩下杨增叶一名老师,她教孩子们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法。为了不让孩子们落下课,不会英语的杨增叶还把儿子也变成了临时教师。“我儿子在西安工作,我要他每个月至少回来一次,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孩子们教英语。虽然学生少,条件差,但我绝不能让孩子们落下任何一门课。”杨增叶说。

  临近中午,上了一早上课的孩子们都略显疲态,趴在课桌上睡了起来。杨增叶则走进厨房,为孩子们准备起了午饭,一边做,一边不时地说着“快了,快了……”这也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村里人都不理解,经常问我什么快了。”杨增叶告诉记者,“封佳乐和封佳宇姐弟俩这学期结束就要转走了,就剩下三年级的胡利娜和封荣了,他们是村上最后的两名学生,还有3年,我的坚守也就结束了。‘快了’其实就是激励自己,我就要看着孩子们都走出了大山。”(记者 雷魏添/文 赵晨/图)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