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频道 > 西部新闻 >
分享

初秋的黄陵,绿水映着青山,青山衬着绿水,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记者漫步城乡,一路呼吸着村内的新鲜空气,感受着村里的淳朴民风,眼前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农家庭院干净明亮,田间地头瓜果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令人向往……

改变农村面貌,引领乡村振兴,“千万工程”造就万千气象。近年来,黄陵县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引领,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黄陵样板”。

这几天,黄陵县阿党镇丁村包村干部陈雷很忙,一会儿去大棚葡萄里看一看,一会儿到“五新”果园绕个弯,一会儿再到酱菜厂走一走。

“再过几天,切丝机回来后,这第一批酱菜就要出坛售卖了。”陈雷指着深埋在厂房内的坛子说。

环顾四周,偌大厂房的地下深埋着一排排坛子,只留着坛口漏在外边,一旁还整齐摆放着几十个更大的坛子,村民正在拉着水管,给每个坛子浇水。

“这地埋的坛子,一个装1000斤酱菜;地上的大坛子,一个装1吨,全部算下来大约是30万斤。”陈雷说,“这些酱菜主要有萝卜、豇豆、辣椒、莲花白等蔬菜,大部分都是村民在田间地块和庭院里种植的,村民吃不完的蔬菜由村集体统一回收,光费用就支付了12万元。”

目前,该酱菜厂实行订单销售,初期腌制的蔬菜已全部预订一空。初步测算,20万斤初腌制的酱菜,将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收入。

“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也能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致富。”陈雷说。

在陈雷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高标准温室大棚内,茁壮嫩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惹人喜爱。管理员正在修剪藤条、清理杂草。

2023年,该村集体利用40亩土地,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25个高标准葡萄大棚,配有支架、滴灌、自动卷帘等现代化设施,栽植了阳光玫瑰、巨峰和辽峰等葡萄品种。

“当初栽植的时候选用了大苗,虽然投资高,但是挂果早,能早收益。今年是初次挂果,预计亩产500斤左右,总产值能达到30万元。”陈雷一边走,一边介绍,“达到盛产期后,亩均产量5000斤至8000斤,亩均产值约8万元。”

“走,带你们去看一个你们没有见过的东西。”陈雷神秘地说道。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跟随陈雷来到一片果园,几名工人正在打孔、安装防雹网。

“你看这个果树长势,有什么不同?”陈雷指着眼前一排排果树说。

“这不就是矮化密植园吗?”记者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你看它的主干不是直立生长,而是斜着生长,枝条也很少,只留5个主枝。”陈雷介绍说,“这个园子比常见的矮化密植园要更先进,亩均栽植222棵树,比正常矮化密植园多栽植112棵,增产3000斤,而且苹果商品率能达到95%,亩均收益更高。”

这片引以为傲的“五新”果园只是丁村众多产业之一。近年来,丁村借助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改建创美促发展,三产融合建新村”的理念,以黄陵县“两包两带”机制为依托,在产业发展、民主法治、村民自治、宜居宜业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建“五新”果园400亩,还发展了特色梅花鹿养殖、乡村特色农产品采摘、中医养生等产业。2023年,丁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约30万元。

如今的丁村,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成片,新风扑面而来。“丁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村窑洞安全质量提升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村集体经济产业主要有一产的特色梅花鹿养殖场、特色葡萄种植采摘园、‘五新’果园,二产有酱菜加工厂,三产有中医养生馆和文化服务中心,初步达到了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转变。”陈雷说。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