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频道 > 西部新闻 >
分享

村强民富田园美

9万元——羊泉镇陈超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突破”。

14万元——糯玉米和麒麟瓜将为张村驿镇广家寨村的集体经济带来不菲的收入。

40余万元——3年后,羊泉镇李尧科村的集体经济将让人刮目相看。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在富县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百花齐放、活力四射。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在2023年延安市富县召开的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富县县长高晶说。

今年以来,富县打响了全面消除10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围歼战”,全县137个行政村(含9个城镇社区)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广袤乡村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盘活“三资”资源

“这下苹果熟了一时卖不掉,也不用干着急了,更不用跑到邻乡甚至洛川的库上去存苹果了。”看着村里新建起来的果库,北道德乡湫塬村果农陈万明高兴地说。

让人惊喜的是,这座容量5000吨的大型气调库是在村里闲置多年的12套废弃宅基地上“拔地而起”的。

湫塬村通过土地腾退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式,把废弃土地重新盘活利用起来,村集体将这片土地及70万元资金入股到投资建库企业上,从而撬动了社会资本,吸引外地企业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气调库。

村集体持有该库项目20%的固定资产股份,并获得每年10万元的固定分红。除此之外,本村村民在该库储存苹果可享受每斤低于市场价5分钱的优惠政策,果库的用工可为本村及周边群众带来每年200万元以上的务工收入。

苹果产业是北道德乡的主导产业,气调库的建成,带来的“福利”远远不止这些。

“村上有了这笔收入,还可以发展一些社会公共事业,为村民带来新的福利,村民也可以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湫塬村党支部书记袁文瑞高兴地说。

北道德乡湫塬村盘活“三资”资源后,在发展当地主导产业上“大动脑筋”,而在羊泉镇陈超村,资源盘活后发挥出了更多“花样”。

陈超村农资交易中心

“从去年7月份开始运营,预计到今年年底可累计销售化肥200余吨,村集体可实现利润9万元!”在羊泉镇陈超村的农资交易中心,镇长刘静高兴地说。

农资交易中心的“前身”正是2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

“村民将闲置宅基地入股到农资交易中心,村上成立了以农资销售、苹果储藏、代购运输、技术培训等为主的‘富县超越农业服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陈超村党支部书记孙春生说,“化肥利润的80%给了村集体,剩下的20%作为分红,预计今年可以为入股村民带来近万元收入。”

仅化肥销售这一项,可为果农节省20%的费用,孙春生对农资销售中心的前景胸有成竹。

作为全县农村(社区)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的试点村,陈超村收回各类集体欠款20.3万元、闲置宅基地8宗,在盘活“三资”上先行先试,大做文章。

目前,富县累计排查参与机动地经营9563户45452亩,规范发包合同9416户44685亩,收缴承包费807.1万元。

“通过整修、租赁、入股等方式收回集体零散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等,整合了人、地、钱要素资源,将农村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让‘沉睡资本’成为提振村集体经济的‘活力源泉’。”富县副县长李宏柱说。

发展特色产业

仲夏时节,青山环绕,张村驿镇广家寨村的50亩糯玉米幼苗随风摇曳,数百座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去年我们收回了50亩机动地,发展了糯玉米产业,收入3万元。”广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梁明军说,“今年种植了530亩麒麟瓜,预计收入8万元。”

在麒麟瓜种植基地上,工人们在平整土地、搭建大棚、覆盖农膜,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引进浙农公司,在全镇集中流转土地1241亩种植拱棚麒麟瓜,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6.14万元。”张村驿镇镇长蔺鹏德说。

广家寨村麒麟瓜基地

走进羊泉镇李尧科村,又是另一番景象。翻地、搭建、栽树、固定拉枝、铺膜、灌水……从4月份开始,村里的30亩村集体矮化密植园就紧锣密鼓地建设着。

“建设‘集体果园’,村集体自筹了10万元,其余资金由政府补贴。”羊泉镇干部熊雪慧介绍道,“建园第三年,预计产量7.8万斤,纯收入能突破10万元,盛产期能达到42.4万元。”

“村集体投资、经营、收益,农户务工也有收入,特色产业也有发展,一举三得的好事!”羊泉镇党委书记李龙高兴地说。

李尧科村矮化密植园

广家寨村、李尧科村在玉米、苹果等传统种植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出品种更新、品质更好的特色农产品,拓宽了村集体产业的发展渠道。

而这只是富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缩影。目前,全县实施并建成投产25个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涉及种植养殖类项目12个、加工储藏类项目6个、休闲农业类项目3个,商贸服务类项目4个,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引领带动作用,以村为单位分类型制定发展规划,多途径、多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融”出新局面

绕着张家湾镇川庄村走上一圈,可以完整体验“一碗米饭的故事”,二十四节气的农时农事,一粒米从播种、出苗、生长、收获、加工、包装甚至到烹饪品尝……

这个村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了集农旅、研学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游客可以在这里观光休闲、体验农耕文化。

“现在,儿童游乐广场、大米展馆、农耕文化步道、五谷园都建好了,秋天再来的时候,就能住在民宿、吃在农家。”张家湾镇副镇长刘洋说。

“村集体注入了10万元资金,流转了土地,引进了企业,项目收益后参与分红,公司每年给村集体3万元。”川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海斌说。

川庄村稻田边的新步道

值得一提的是,农旅融合不仅让产业发展踏出了新步伐、为群众致富指明了新道路,更使得村集体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像川庄村一样,张村驿镇的“驿镇园”、直罗镇的胡家坡“田园综合体”,通过农旅融合,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自主经营型、资产盘活型、入股分红型、物业经营型、产业发展型……全县137个行政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发展思路,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开花”。目前,全县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有81个,预计到2023年年底,可实现全面消除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张村驿镇“驿镇园”

“下一步,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有效利用各类资源、资产、资金,探索出更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壮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全面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农业农村、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共同富裕。”富县县委书记李彦侠说。

责任编辑:张伟